你的位置:快三开奖号码查询今天 > 新闻动态 > >茶间话紫砂:从'晶相''骨相''皮相'解藏壶鉴壶之道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茶间话紫砂:从'晶相''骨相''皮相'解藏壶鉴壶之道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7:14    点击次数:57

图片

香港的老朋友打电话说要过罗湖来与我一起品茶,特意提了句'带一饼97水蓝印'——那饼他藏了二十多年的普洱,是茶圈里公认的珍品。我赶忙翻出柜中一把清代老壶备着,福田的兄弟听说了,还特意从网上订了一箱好的矿泉水送来。这般阵仗,倒让我先想起多年前的事:那时因工作常去茶友家,喝过不少人珍之重的老茶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印、八八青都沾过唇,可我这味蕾总像少了点灵敏,品不出旁人说的'蜜香''陈韵',反倒净觉出满室'人民币的味道',至今想起都觉得枉了好友的热肠。

不过今日老友来,好像醉翁之意不在茶。他藏紫砂壶三十多年,藏品堆了半间屋,近来好几家拍卖公司找他,劝他'割爱变现',他拿不定主意,才特意过来问我:'你常说鉴壶有门道,到底该怎么看一把壶的好坏以及值不值的收藏?'

图片

其实辨别紫砂壶好坏,我先前总跟人提到过'三个相'——这说法在我以前没人系统讲过,是我浸润在紫砂行里几十年摸出来的门道:一观紫砂材质的'晶相',二辨造型里的'骨相',三看工艺透出的'皮相'。把这三个相看透了,壶的好赖也就明了了。

一、晶相:紫砂从'生'到'熟'的蜕变之美

说'晶相',得先讲紫砂从矿石到紫砂器的过程——那不是简单的'烧硬了',是一场从'生'到'熟'的蜕变。原矿紫砂矿埋在宜兴黄龙山的岩层里时,是带着砂粒、杂色的'生料',经开采、选料、摊晒、练泥、陈腐、成型再入窑经千度窑火烧成,就变成了能养茶、能传世的紫砂器。这蜕变里藏着关键:好壶的原料晶相,从来不是看'目数'(泥料研磨的粗细),是看窑烧后结晶形成的肌理。

紫砂的肌理美,是其他陶瓷比不了的。有人说'紫玉金砂'是夸颜色,其实是看烧成以后表皮结晶后的物理现象,好的原矿烧透了,砂粒间会形成细密的结晶层,对着光看,能瞧见砂粒像撒在玉里的金星,不扎眼,却透着温润。但这还不是晶相的根本,它本质是化学反应后的'秩序'的重新排列,生泥里的石英、云母、赤铁矿等颗粒本是无序的,窑火升温时,这些矿物在高温里互相'纠缠',窑内的气氛(氧化或还原)又悄悄调节着反应节奏,最后冷却时,它们会按照某种天然的规律'排列'成结晶状态,成了既结实又透气的结构。

我常跟人说,好的晶相是'有能量的'。去年见一把顾景舟早年的石瓢壶,泥料是他自己精练的紫泥,拿在手里不沉,可指尖贴在壶身,能感到一种'温度'——不是冰冷的瓷感,也不是粗陶的涩感,是像握着块被晒暖的玉。用放大镜细看,砂粒间的结晶层又细又匀,没有一处'僵结'(烧不透的死结),才明白这'温'是从哪儿来的,结晶匀了,泥料的透气性和保温性才平衡,泡茶时茶香就能锁得住,壶身又不会积冷,更要紧的是,这种天然形成的秩序里,藏着窑火和泥土的'脾气',看着就让人心里松快。

倒是现在有些壶,为了让'卖相好',在泥料里掺化工色素,烧出来颜色艳得扎眼,摸上去滑溜溜的像涂了层油漆——那哪是晶相?分明是用添加剂堆出来的'假脸'。真紫砂的晶相,该是'藏'在背后的:不凑近看,只觉温润;细端详了,才见砂粒里的'金砂隐现',那是从里往外透的质朴气。

图片

二、骨相:造型里藏着的'架子'与气质

宜兴做壶人常说'搭架子',其实就是说'骨相'——只是'骨相'比'架子'藏得深。早年我跟父母学做壶,头三年只练'拍打成型',一块泥拍成片,围出壶身,再捏壶颈、壶肩,父母总在旁边盯着喊'架子别塌了'。那时不懂,后来做了二十年壶,才明白'架子'是啥:是壶无形的骨格,是造型的魂。

我总拿人的脸型打比方,西方人五官立体,是因为头骨架子撑得开;东方人眉眼柔和,是骨相的缘故。紫砂壶的美丑,全靠骨相定调。一把壶的骨相,可不是光看'尺寸对不对',壶身高几分、壶嘴长几厘是死数,可骨相里藏着'活气',壶身是鼓是扁,壶肩是溜是挺,壶把是弯是直,是整体与局部的'动态'得协调。就说经典的'掇只壶',壶身像个饱满的球,可肩颈处得'收'一点,不能圆滚滚没棱角,壶嘴从肩下侧伸出来,得跟壶把'呼应',你看它静静放在那儿,像个端坐着的人,不僵不软,有股稳当的气。

这'活气'是怎么来的?全在做壶人的手里。拍打成型时,手指拍得轻了,泥片软塌,骨相就'松';拍得重了,泥片僵硬,骨相又'板'。我做壶几十年,手掌和手指的肌肉早有了'记忆',捏壶颈时,拇指按下去的力度得刚好,多一分就把颈捏窄了,少一分又撑不起壶盖,拍壶身时,手腕转的角度得匀,不然一边高一边低,骨相就'歪'了。同行常说'某某的壶有风格',其实哪是风格?是他手上的'记忆'定了骨相的调,有人爱把壶肩做得略挺,骨相就显精神,有人习惯把壶底收得圆些,骨相就显温润。

前些天见个新手做的仿鼓壶,尺寸照着图谱量得一丝不差,可看着就是'别扭',后来才发现,他壶嘴跟壶身的衔接处'塌'了:本该往外'送'一点的弧度,被他捏得往里收了。就这一点,骨相就没了'气',看着像个没睡醒的人,哪有仿鼓壶该有的'挺括'?所以说骨相是造型的'内核',尺寸是个子,比例是骨肉,协调是精气,少一样,壶就没了生气。藏壶人常说'这壶有气场',那气场,就是骨相透出来的。

图片

三、皮相:明针功夫里的'温软'与质朴

有回跟个藏家聊壶,他拿把新壶给我看:'你看这光!我泡了半个月,包浆多亮。'我摸了摸壶身,那亮是浮在表面的,滑溜溜带着油感——这哪是'包浆'?是泡养时茶渍糊在上面的'脂粉气'。其实壶的'皮相'好不好,打从出窑时就注定了,全看'明针'那道工。

明针是宜兴做壶的'秘活'——就是用牛角片或竹片,在壶坯上反复刮磨的结果。好的明针功夫,是把泥料里的'浆'逼到表面来。紫砂泥里有细泥和砂粒,拍打成型时,粗砂沉在里层,细泥浮在表层,明针刮磨时,力道得匀,一下下把表层的细泥'推'得更密,同时把砂粒间的小气孔'收'得刚好,既不堵死(堵了就不透气),又不松散(松了表面就糙)。

你见过刚出窑的好壶吗?表面不是镜面光,是一种'亚光',像小孩的脸蛋,看着不扎眼,摸上去很细腻,硬邦邦的泥料,竟能摸出一丝'软'意。这就是明针的功劳,细泥被推到表层,形成一层薄'浆',窑烧后就成了温润的'皮',透着从里往外的热度。有次看顾老做的一把扁腹壶,没泡过茶,可壶身像蒙着层'柔光',指尖蹭过去,不滑不涩,像摸在晒暖的锦缎上——那就是明针功夫到了家,细泥和粗砂贴得紧实,浆气匀匀透出来,才有这种'温软'。

现在不少人不懂这个,总说'壶要养才靓',其实是把路走歪了。泡养能让茶气渗进壶里,让颜色更温润,但真靠泡养'养出光',那光里带着茶油的腻,看着油滑,少了紫砂本有的质朴。反倒是明针好的壶,哪怕不常泡,放久了也会慢慢'吐浆',表层的细泥在空气里慢慢氧化,会透出一种内敛的光,温和又干净。这才是皮相的真意:不是靠'打扮',是靠手艺把泥料的'本气'显出来。

做壶人从不轻易教明针,一来费力气,一把壶明针要刮上百下,手指磨得生疼,二来凭感觉力道重了会把泥料刮'皴',轻了又出不来浆,全靠手上的'度'。所以说皮相是'硬核技艺':藏壶时看皮相,先摸再看——摸着细而不滑,看着润而不亮,那才是明针功夫到位的好皮相。

老友听完这'三个相',拿起我那把老壶端详了半晌:'难怪你总说壶如其人,晶相是修养,骨相是性情,皮相是气质——藏壶说到底,是藏这三种真相'

正说着,他带来的97水蓝印泡开了,茶汤红浓透亮,老壶盛着茶,壶身的亚光在灯下泛着柔润的光。其实不管是藏普洱还是藏紫砂,说到底都是在找'真',茶的真味,壶的真质。把'晶相''骨相''皮相'看透了,不光能辨壶的好赖,更能懂做壶人的心思——那一把壶里,藏着泥料的魂、手艺的魂,还有做壶人几十年磨在手里的'心'。

图片

这大概就是藏壶鉴壶的门道:不看名气,不追年份,只凭这'三相',就能摸到紫砂最本真的好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中年人,扎堆去酒店开房
下一篇:没有了